时间:2020-07-27 21:41:03 浏览:
足球比赛是最需要球迷助阵的比赛项目,没有之一。相对于室内进行的比赛项目,职业足球中球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,球队“12人”正是对这方面最大的肯定。
我们羡慕五大联赛那无与伦比的观赛体验,主队球迷用呐喊、掌声、歌唱、嘘声等多种方式,为球队比赛和取胜提供精神动力。
随着近些年,中超各支球队在引援花费上的增加,越来越多高水平的外援进入我们的赛场。我们渴望成为世界第六大联赛,但除了在球队上的建设,同样应该在球迷文化上多下功夫。而这方面,除了捍卫主场之外,被誉为远征军的球迷团体,同样是球迷文化最好的载体和传播者。
作为中超比赛的观赛者,虽然我很少走出重庆,但对远道而来的客队球迷还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印象。在抛开球队死敌、基友等主观情感之后,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看中超各家的远征军,的确还是很能看出很多差距。经过几番深思熟虑和谨慎措辞之后,我对一些印象深刻远征军做了一个总结。
毕竟作为一个有主队的球迷,我会尽可能做到公平客观,如有异议,请在评论区留言,我们一起讨论。
申花,应该是国内最专业的远征军
上海滩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地区,球迷文化也特别浓厚。经济实力催生出了最早一批的职业球队和球迷。上海申花,虽然队名和商业主体在不断变更,但以虹口体育场辐射出去的球迷却是中国球迷专业化的代表,无论是协会组织,还是球队文化、助威口号,他们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。以此为基础的远征军,带着傲气,也带无与伦比的专业性,在各大球场上传播球队文化。
2016赛季,在重庆的一个雨后湿热的晚上,重庆力帆迎战上海申花。作为客队球迷区的6区,在大屏幕下方,迎来了几百名申花球迷。他们身穿正品球衣,没有喇叭和大旗,只有一条绑在手上的围巾。但这些都不重要,他们站好队形,从比赛开始一直唱着比赛结束,只在中场休息时停了一会。虽然人数上处于劣势,但在气势和持久上,申花球迷却占据上风。尤其是,比赛快结束时,他们依然还能用听不清歌词,但旋律依然清晰的助威歌为球队送去鼓励。虽然疲惫,但却依然在坚持着。
那场比赛,上海申花赢了,上海申花的球迷也赢了!而在中超所有的远征军中,申花球迷的远征军无疑是中超最专业的一支。至少在体能,以及在语言上对主队球迷保持了极大的克制。
国安,偏执中带着对球队无限热忱
就像他们的口号一样,永远争第一的国安球迷从始至终都带着骄傲。作为中国足球的传统强队,成绩上的优势加上地理上的优越感,让那里的球迷成为了中国足球最偏执、最能称得上死忠的球迷。
与申花相似但却有所区别,国安球迷不仅在专业上与国安不相上下,但与主队球迷的交流中,还是没能做到很好的包容。我们承认有某些素质差的球迷带坏了风气,但正所谓“一个巴掌拍不响”,如果能在骄傲之中多些对其他球迷的理解和尊重,或许就不会造成如今四面为敌的局面。
骄傲是国安球迷的本钱,但或许他们仅仅是太骄傲了。
鲁能,正规军发展来的2千远征军
从来没有一支中超远征军像鲁能一样,能在15个客场中都保持众多的球迷。除了队伍中的核心骨干,鲁能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安排那些在鲁能星城上班或者业主的“伪球迷”来看球,而且很多都是强制要求的,更有甚者,他们必须来看,不然将会遭到罚款。
除了发挥地产和当地鲁能企业的优势,他们还充分强大的财力。对体育场周边的球迷进行“诏安”。以“穿鲁能球衣,进奥体看球”为名,诱惑那些意志不坚定的本地球迷为鲁能加油。反正都是看球,不要门票,还能得一件衣服,何乐而不为呢?
鲁能的球衣在奥体有多容易得到?你买一个手抓饼就能赠送一件鲁能球衣!
于是,我们看到了那些“身在曹营,心在汉”的重庆球迷,也看到了初始气势磅礴,随即消散如烟的2千远征军!
一些值得推崇和鼓励的球迷互动
我们的足球文化伴随着地域差别,甚至于一些地域歧视,而这些糟粕一般的文化却是最应该舍弃,并坚决抵制的。诸如“井盖”、“1米5”、“某狗”一类的称谓也是造成这个“糟粕”愈演愈烈的导火索。
正所谓“冤家宜解不宜结”,与其争强好胜的拼个你死我活,倒不如摒弃前嫌,坐下来吃一顿火锅,就像“鸳鸯锅是本地人对外地朋友的最大妥协”一样,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开赛前的球迷互动中,为远道而来的客队远征军送上祝福,。“重庆欢迎你”,难道不应该是日益国际化的重庆人应该有的态度和胸怀吗?
有人说,现场助威的球迷是一个非常耗体力的群体,他们没有替补,所谓第12人,不仅在客场给球队带去支持,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不适应,更重要的是代表不能去现场的自家球迷,从某种意义上讲,他们也是在代表自己的家乡。
为重庆而战,不仅仅是场上的球员,更包括场下数以万计的山城球迷。